目前分類:環境關懷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都依附著一條長河比鄰而居。大禹治水因用疏導取代圍堵得法而得到了天下;無獨有偶的李冰父子師法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修築了都江堰,得到鄉民的敬仰,而立廟祭祀。
    原始民族抱持著敬天畏人的心態,因生活需要大量的水,所以,會選擇離河近,同時又能避免水患的高地,此即地形學上的「河階」。像臺東平原早期的住民住在地勢較高的寶桑部落、卑南及南王地區。人們會順應大自然而發展出適應當地環境的建築,熱帶高溫多雨的氣候區,人們通常會以高腳屋的方式來居住,遇到大雨時,甚至族人會一起將屋子擡走,以因應突如其來的環境改變。早先的馬蘭部落住在鯉魚山附近,因積水飽受傳染病之苦,所以,遷到地勢較高的馬蘭部落現址。(如照片所示)

albert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端午連假蘇花公路因落石導致交通中斷,很多人被迫困在花蓮,由於搶修局部通車的時間一延再延,造成史上最多人同步環島的景象。此時,反對蘇花高的環保人士,再度被批;渴望交通建設的聲浪又起。
      本文的目的不在論斷是非對錯,而是企圖從人類與環境互動的三個階段來看待本次事件。原始人類技術有限,對世界的萬事萬物所知有限,因此對許多自然現象常抱持著敬畏的心情,進而對自然現象產生崇拜或畏懼之心。比如為了避免河水氾濫,每年要以童男童女來祭拜河神。百年樹木、大顆石頭圍起紅色絲帶,大加祭拜,這是萬物有靈的階段,人類遇到天災人禍時,不會改變大自然,反而是限縮自己的行為,以求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機會。所以,這個階段是屬於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人類適合居住在氣候溫暖的溫帶地區,地大物博的地區可以發展成強大的國家。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人類的技術不斷地演進,生產工具發明與革新,人類開始相信自己可以取代神而成為大地的主宰,一如尼采所宣稱的「上帝已死」,榮民憑藉著團隊合作不畏艱難的毅力,打通了日本殖民臺灣認為不適合開通的中橫,那時標榜的是「人定勝天」的精神,但中橫終究不敵大自然的力量,民國88年921大地震之後,雖有短暫的搶修,但目前依然無法通車。這個階段就好像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為了改善對外的交通,汲汲營營地要剷除阻礙交通的障礙。

albert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只因網友的一句留言:「有黑熊的臺東為什麼看不到『黑熊森林電影』」導演李香秀不僅讓臺東人如願,還在2016.12.28臺東唯一的包場時段特地搭飛機從臺北到臺東來和影迷對談,映後的結餘全數捐給地球公民基金會,可見其對花東的關懷,對環境的熱愛。
      李香秀.JPG

albert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刊登於2003.09.29 中國時報

    時序進入初秋,大家所關心的是厚重的衣服是否該拿出來、天氣是否逐漸變冷的問題。但身處臺東市的居民卻多了一項困擾;近日來東北季風逐漸增強,台東市市區籠罩在風沙之中,走在街頭,迎面而來的強風夾帶風沙,車子停放在外面不一會兒也會蒙上一層塵土,如果不緊閉門戶的話,怎麼也維持不了一個乾淨的家。

albert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