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的一輩子都在離家、回家中擺盪,離家後擺脫了舒適圈,面臨了些挑戰,視野開闊了,對待家鄉能以不同的觀點切入,「距離產生美感」,因而能以不同的心情來看待家鄉,所以有「月是故鄉明」之感慨。
2008年從臺中女中畢業時,劉安婷同時推甄上台大外文及政治系,最後選擇就讀提供全額獎學金的普林斯頓大學。對於傳統臺灣地區的家長來說,催促孩子乖乖念書,最後考取名校,彷彿就是人生的勝利組,從此孩子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人生。劉安婷卻反其道而行,選擇人生地不熟的美國就讀,念書之餘每個暑假都到海外當志工,遍及迦納、巴黎、海地與日內瓦,還曾到監獄教書。這些經歷給予劉安婷許多震撼及反思人生的機會,讓她比臺灣的年輕人多了對自我的探索與認識。
大一的寒假因緣際會在學姊的邀約下參加到迦納擔任志工的甄選,面試後,教授以「妳是張白紙,歡迎來非洲,來染上我們真正的顏色。」而錄取,抵達地理課本中的幾內亞灣,當同學一個個泡入水中消暑時,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蹲下來讓海水親吻她的手,讓她記起自己是海島的子民,從此以後,每到一個新地方,總會第一個先尋找海,沒有海,也會找到湖,因為身上流淌著的是對海的眷戀。
在監獄擔任志工老師對她來說又是一個大挑戰,除了學生的背景複雜外,學習意願低落,每天只會問她「妳有男朋友嗎?」、「妳為什麼來?」,因為不管是正職或是志工老師,很多人早就放棄了這群人,或者是有目的而來的,像是有一位學生即回應劉安婷「誰不知道妳們這些志工講得冠冕堂皇,最後還不是為了志工時數來的,為了出去外面可以炫耀妳為我們做了多麼高尚的事,沒有人是真的為了我們來的。」這對於真心想要幫助這些受刑人的劉安婷來說是極為受挫的,她不斷的嘗試並改變自己,最後體悟到只有了解他們,才能改變學生。一如一位極受學生愛戴的老師所說:「其實沒什麼秘訣,我花了很多時間了解每個學生,找到他們有興趣的事情,也跟他們一起思考出獄後他們對自己人生的期待,再把學習與他們有興趣的事情和未來的目標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做自己學習的主人。」看似簡單的話語,劉安婷卻花了兩年,學生才不再問她「老師,妳為什麼來?」
對於一心想在非營利組織(NPO)工作的她來說,每個暑假都直接選擇非營利組織來實習,直到在日內瓦實習三個月後,她的主管對她說:「如果你一直待在這個領域,只會看到愈來愈多的問題,卻沒辦法有新思維、新工具來解決它們。我建議妳,挑戰自己暫時離開這個領域,找個完全不一樣的工作。說不定,妳會就此愛上新的領域,只不過是妳現在還沒有試過。也說不定,妳終究會回來非營利領域,但那時的妳,就可以站在一個不一樣的位置和高度來看待這裡的工作。」
這些經歷都是讓劉安婷能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勇敢踏進新領域,逐漸擁有新的視野與思維。最後放棄在紐約某醫療顧問管理公司的高薪工作,回臺灣創辦Teach for Taiwan(為臺灣而教),招募有能力、有使命感的青年到偏鄉進行至少兩年的全職教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