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有1/5的諾貝爾獎都被猶太人拿走了!目前以色列有多達五千家新創公司,人均創業世界第一,人口八百萬人,每年誕生750家新創公司。在許多工作逐漸消失,甚至被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取代時,以色列所訓練出的人力資源,是現在人人稱羨的。

      猶太民族人才輩出,猶太人是不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種,這個問題吸引著韓國教育學博士全聲洙(Jeon Seong Soo),花了六年的時間進出以色列多次,並探訪以色列各地及訪問了猶太人、僑胞和拉比,最後寫成了《提問與討論的教育奇蹟》一書,書中引用了數據指出根據英國歐斯特大學李察林教授,與荷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塔多泛哈奈教授,針對世界185個國家平均智商所做的研究結果,以色列的平均智商是94分,世界排名第45位,遠落後於東亞的主要國家,及歐美等國。猶太人的平均智商比韓國低12個百分點,而韓國學生又是全世界讀書時間最長的。關鍵在於亞洲教育注重權威,學生聽,老師說,課本的內容是重點,背起來就對了。但是猶太人的教育方式是鼓勵孩子多多提問,每天孩子回家,父母不是問孩子在學校考了幾分?而是問孩子在學校問了什麼問題?這樣的教育方式叫做「哈柏露塔(Havruta)」。
      哈柏露塔(Havruta)將兩人分成一組,與對方進行提問、對話、討論和辯論的過程。每個星期五晚上的安息日晚餐,猶太人的家族包含爺爺到孫子、親戚、鄰居等會全員相聚在一起,進行短則兩小時,長則七個小時的聚會交談,以維繫家族間的交流與情感。當然期間的討論不是晚輩聽長輩講話的聽訓,大家可以針對像《塔木德經》這樣的經典提出自己的論點來展開反駁,透過這樣的辯證孩子不會因為那是經典或長輩的規定而不得不遵守,而是從不斷地相互討論中,暸解經典的價值與意義,最後能在生活中落實。
     《塔木德經》是累積了數千年賢者與拉比討論與辯證的經典,可稱得上是智慧的寶庫。他的內容包含了宗教、經濟、醫學、幸福、幽默、和平、戰爭、死亡等,鉅細靡遺地記錄著許多人生的問題與解答。但是書的內容還一直在發展與變化著,經書的第一章和最後一章是空白的。那空白的一頁,即是讓閱讀者可以自行思考,並將自己的生命寫出這些空白頁中,不是死守著經典,而是能進一步地活出經典來。正是這樣的經典,讓父母和孩子可以平等對談,因而能有效率地培養溝通能力、傾聽能力與說服力。為了說服別人,所以,要傾聽他人的想法,父母的開放想法,也讓孩子懂得以不同的立場來思考,甚至當對方的理論正確時,能接受並採納他人的想法。如此,不僅培養了創意,還維持著對人生的好奇心。
      將數千年的《塔木德經》整理成一般人能理解、又有趣的經書的馬平.多凱爾(Marvin Tokayer)曾說過:「在猶太學校裡,最傑出的學生是最會問好問題的學生。那些提出好問題的學生,都會成為班上的領導者。」難怪美國柏克萊大學尤金布洛克教授的調查指出,全美國法律系教授有26%是猶太人,而當時美國聯邦法院的九名大法官中有三名是猶太人。猶太人的哈柏露塔是禁止父母給答案的,透過這樣的提問與學習,才能培養出發現相對論的愛因斯坦,他曾說過:「我並不是天才。我只是好奇心比別人多一些罷了。」
       軍中應該是階級最為分明的地方,但是在以色列的軍隊中一如以色列駐美大使麥可.歐倫(註1)所描述的:「你跟一群以色列將軍坐在一起,我們都想喝咖啡,最靠近咖啡壺的人就要負責煮,不管這人是誰。以色列將軍經常端咖啡給他的士兵,反之亦然。」雖然如此,但並不表示以色列士兵不必服從命令,「以色列的士兵不是以階級來分別的,是以他們擅長的事情來分的。」,這樣的充分授權,養成了每個人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以色列的年輕人不分男女是先當服兵役再念大學,在軍中不分階級都有機會做出攸關生死決定時,需要學習的除了紀律外,還要學會訓練心智以完成目標,這樣的訓練,也讓以色列的企業家勇於創業投資。因此,雖然真正成功的新創公司僅4.7%,但是以色列每年仍誕生了750家新創公司。
       以色列國防軍當中有一個單位叫做「塔爾皮約」(這個名字來自聖經的經文,指的是城堡上的塔樓,隱含有「最高成就」之意),每年全以色列高中學業成績全百分之二的學生獲邀參與選拔,總共兩千名學生,其中只有十分之一能通過一系列測試。通過測驗接受訓練的學生在短時間內要努力消化大學數學或物理課程,同時也會認識以色列國防軍所有單位的科技需求。塔爾皮約單位訓練課程的終極目標,並不是提供學生廣泛的知識,而是將他們轉變成因應任務而生的領袖,讓他們成為解決問題的人。這樣給予年輕人的經驗與觀點,可以讓他們更加成熟,當他們進入大學時,腦袋和美國新鮮人的腦袋是完全不同層次的東西。
      一如《創業之國以色列》一書所說的在以色列軍隊經歷比學術經歷更重要,年輕人進入社會找工作的時候,他們在軍中哪些單位服役過,就可以讓未來的雇主知道他或她曾經通過什麼樣的篩選、訓練過程,以及他或她可能已經擁有的技能或相關經歷。
      另外,讓以色列人能成功打進經濟體及未知領土中的原因是許多退伍後的以色列人,在三十五歲前會造訪12個以上的國家。誠如丹恩.席諾及掃羅.辛格在《創業之國以色列》所分析的,或許是當了多年兵,加上以色列四周都是敵人,物質及外交上被孤立所產生的反應,讓以色列人有想要離開的感覺。但這樣的離開並不是拋開祖國的永遠出走,反之,以色列人學習全球行腳的倫理態度更加積極,如《戶外》雜誌所寫的「走遠一點,留久一點,看深一點。」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色列的教育有其整體的文化傳承,社會、經濟等背景。他們訓練出的是具有Chutzpa(代表一項結合了膽量、不接受「不」為答案的意思,也代表著如果一扇門將要在你面前關上時,你要能勇於打破面前的窗戶。註2)精神的年輕人。我們可以參考,但不要也不應該完全移植,如何找到優點融入我們的生活、親子對話中,除了可以減少親子間的摩擦,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外,還可培養出有自信、有創意、有進取心的孩子。
 
註1:丹恩.席諾及掃羅.辛格(2010),《創業之國以色列》,第86頁,木馬文化出版。
註2:何璽夢(2015),「學習是當一扇門關上時,勇於打破面前的窗戶」,《提問與討論的教育奇蹟》,木馬文化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bert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