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父母或師長和青少年常常發生衝突,其關鍵的原因在哪裡?根據楊俐容在《青春期SOS》一書中所說:「青少年最想爭取的是自主權,也就是能依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思考,完全不受外力干涉。」但是「自主不等於自律,青少年要自主,父母期待的卻是自治和自律。」父母和孩子所想的有天和地的差別,難怪會有很多的齟齬。

      今年暑假(2018年)帶的是高一升高二重新編班的嶄新班級,也就是高一時分別在各班就讀。暑期輔導的第一天,學生進教室,就分別選擇自己喜歡的位置來就坐。請問如果您是老師的話,您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安排座位呢?就直接尊重學生的方式安排座位,還是用您自己的方式呢?
     今年我用焦點討論法來進行討論,首先,我問學生按照目前的座位當作暑假的座位編排好嗎?他們說好。我接下來問誰坐在你們的前後左右?(Objective,客觀、事實)結果幾乎都是認識的同學。我進一步問這樣好不好?(Reflective,感受、反應)有人覺得不錯,有人覺得不太好。我進一步詢問學生原因為何?(Interpretive,意義、價值、經驗)有人說可以和認識的同學一起坐感覺比較好。有人則說和熟識的同學坐在一起上課比較會講話、聊天。最後,我詢問學生之後做了決定(Decisional,決定、行動),大家來學校是要學習的,如果這樣的座位安排,會影響上課的秩序的話,我們將立即調整座位,而且大家高一時來自各班,對許多同學都不太熟悉,我希望大家從今之後都是二年四班的學生,彼此都要熟悉並主動和對方聊天,不要只活在自己的小團體中。
       經過了一個月之後,感覺上課秩序還不錯,父母或師長先將底線說出來,給予孩子適度地自主權,這樣彼此的溝通會比較順暢,獲得雙贏的局面。誠如楊俐容在書中所說的「家有青少年的父母最重要的是,把主導權先放給孩子,但堅守底線,用好的方式去表達。最後跟孩子說,我很願意跟你一起解決,試著找到中間路線,找到彼此的最大公約數。孩子慢慢就會體認,他跟父母親是可以協商,是可以合作的,這正是他以後跟人相處很重要的態度。」
 
青春期SOS.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bert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