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法國教育部長布朗凱(Jean-Michel Blanquer)宣布從2018年九月開始,禁止中、小學學生在校園內用手機。 許多父母雖然極為贊成,但在真實的校園中卻是讓師生的關係陷入貓捉老鼠的窘境中。
不僅是學生常黏著在手機螢幕上,國人使用手機幾乎是無時無刻,邊騎車邊看手機,甚至發送訊息。大家廣為流傳的是,一家人或一群朋友在一起吃飯,並不互相交談,總忙著看手上的手機,連詢問對方接下來要去哪裡?都是透過通訊軟體來交談,卻懶得開金口。賈伯斯在2011 年接受《紐約時報》 專訪時表示,他拒絕讓孩子使用iPad,同時也補充指出,在自己家裡,孩子想使用 3C 或其他科技產品其實受到許多限制。蓋茲則會限制小孩玩電玩的時間,同時也禁止他的兒女在 14歲前擁有手機。
從以前到現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流行事物,讓大家廢寢忘食。比如武俠小說、瓊瑤小說、寵物電子雞、漫畫、電動玩具等。所以,父母真正期待孩子的是能有時間管理的能力。一如史蒂芬・柯維在《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所強調的「要事第一」,如何讓孩子對未來有熱情(passion),能清楚知道什麼是重要及緊急的事情,一定要排除萬難先做,而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就最後做。(依序排出四種做事情輕重緩急的順序:重要緊急、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不緊急)。許多有特色的學校利用探索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 AE)來提升學生的自信及對未來的渴望,比如身兼雲林縣華南和樟湖兩間學校校長的陳清圳將樟湖打造成臺灣第一所生態中小學,學生不只要念書,也要做環境研究、拍紀錄片,甚至在國中畢業前,還得爬完五座百岳、認識近500種動植物。透過騎自行車環島讓學生更了解臺灣各地,可以將課本的知識轉化成活生生的生活經驗,爬百岳則讓我們的視野可以變得更立體,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的小島臺灣因位處海陸的交會中樞位置是動物遷徙匯聚的地區,且地處熱帶、副熱帶氣候區但有三、四千公尺的高山,所以,又有溫帶及寒帶的植物景觀。吉姆.黑赫司特著的《大山之歌:山與生命的對話》中說:「心靈開拓會(Outward Bound)這組織率先利用山岳與河川之類的天然障礙,做為提升個人自我評價與自信心的工具。」透過環島及爬大山,不僅學生的身體健康了,且在堅持完成挑戰的過程學生透過不斷地自我對話,將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能堅持並克服萬難以達成目標,因而鍛鍊出耐挫力及恆毅力(Grit)來,不至於成為空有想法的一群人。長期研究青少年發展的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威廉 ・戴蒙(William Damon)針對年輕人所做的大型調查與深度訪談裡,他發現目前的年輕人大約分成四類,有目的的一群僅佔20%,大多數屬於疏離、半吊子或空想的一群。(請參閱威廉 ・戴蒙所著《邁向目的之路:幫助孩子發現內心的召喚,踏上自己的英雄旅程》一書)。
曾聽說國內一些國中在學生一進校之後就將學生的手機集體收起來放在「停機坪」或「養機場」中,但有些學生就是不交手機,或是準備兩支手機,交出一支手機後,仍然有手機可以玩。這樣師生不僅陷入諜對諜中,而且,也很難訓練出學生的自主及自律性來。我的作法是,先和學生(高中生)溝通,我相信在這個階段他們一定可以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如果不小心在上課時忘情地使用手機被我發現時,我會請他將手機自動放在講桌,並以溫和的口氣說明「我在提醒他在對的時間要做對的事情」,下課時,我並不會說任何話,直接讓學生自動將手機領回。至少,這幾年用這樣的方式處理之後,上課就很少有學生在使用手機了。當學生比較能自制之後,我會刻意在上課時讓他們拿手機出來查詢資料,但查完後就要將手機收回抽屜,結果證明他們的配合度還蠻高的。
《成為有能的自己:探索自發性與強迫性》的作者摩謝 . 費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提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以強迫的方式實行,即使有最好的意圖,也會產生相反的結果。」對於習慣將孩子視為長不大的小孩的臺灣社會來說,不啻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要先相信孩子能成為有自主、自律的人,再透過慢慢地溝通與引導,才能讓他們真正成為掌握自我人生的成熟個體。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