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治時期,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以優渥待遇鼓勵日本內地農民移居臺灣而設置的移民村,在臺東市有旭村及敷島村。颱風等災害讓清朝時期海濱公園附近失去了發展的優勢,花蓮港廳的設置,花蓮取代臺東成為東臺灣發展的龍頭腳色,兩次市街改正及糖業的發展,1932年改建完成的臺東火車站,從此確定臺東市區的發展情形,現今仍能清楚看出日治時期發展的脈絡。由寶桑、卑南到臺東地名的轉變更清楚了解其發展紋理。

       【卑南大港】

       1637年荷蘭人第一次從安平搭乘戎克船到卑南覓來探金。同年4月,上席商務員Cornelis van Zaenen因天候惡劣及強勁的黑潮靠不了岸。之後,改走琅嶠到卑南覓的陸路。清末經常碇泊在卑南的戎克船約有三至四艘。

        1927年,因南迴公路則尚未開通,往返臺東到恆春需搭乘「貴州丸」(排水量三千噸),每個月只有二、三個班次,航行約需十五、六小時,下午四、五點上船,第二天早上八、九點就到達恆春大板洛港(現今恆春南灣)。從臺東搭乘輪船必須先乘坐竹排,其上有大型木桶,每次可載四、五個人,由四人划動,從岸邊到輪船,約有一百公尺遠,後來竹排改為舢板仔,可搭載六、七人,也是用人力划動的。船務公司,是日本人經營的「櫻組」。 (資料來源:《臺東耆老口述歷史篇》)

      日治末期因應戰爭的需求,大阪商船等在西元1939-1940年間每個月至少有5-6個航次運送人員或貨物到臺東港,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1937 年,臺東廳成為新興熱帶產業的中心地,臺東街因大小產業會社進駐,市街景觀一變,人口大為增加,乃積極進行可以包容三萬人人口的都市計畫,興建或改建各項公共設施。1938年,由於臺東港進出口貨物大幅膨脹, 達到六萬噸,遠遠超過 1935 年以來年進出口量三、四萬噸之程度,遂考慮興築鄰近臺東街的加路蘭港。(後因資金不足而作罷)(林玉茹,註2)

 

舊卑南港位址.JPG

卑南大港位置現況

 

    【臺東港燈塔遺址】

      明治43年(1910)創立,3秒一閃的閃白光燈臺,光達距離13哩(約51公里)。(位置在今海濱公園小白屋)明治末年至大正年間初期臺東燈塔周邊並沒有明顯的設施,當時的稅關與其他會社的據點多設立於臺東市街內,在港邊僅有鐵道部設立,港區與臺東市街的鐵道以輕軌或臺車來連結。民國36年颱風,海水直撲農會,燈塔消失。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臺東港燈塔遺址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廣西老兵李文昌一磚一瓦親手打造的家園,有「霍爾的移動城堡之稱」,「河南王」王仁生曾出價五百萬元購買,被拒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農會飼料廠,被王仁生收購,現正整地中,規劃設置百貨公司,日治時代為鐵路經過的海岸站,原本應該繁榮的地方,因颱風及在鐵花路、中山路口興建臺東火車站而改變本地發展的命運

 

【臺東海岸站】

       臺東驛延伸至臺東港路線是提供製糖會社員工通勤之用,貨物的運送則以野田製糖所規劃的鐵道為主。臺東海岸站設立於昭和4年(1929)四月,扮演
接駁臺東港與鐵道運輸的機能。
雖然沒有實際設置臺東海岸站的建築設施,但是有軌道、月臺,其機能已出現雛型。有兩條臺車路線連接臺東港,新設立的商家也會緊連臺東港設置,除了稅關外,民間的商家比如賀田組出張所也紛紛在此設立。昭和年間,拆除原連接市區與臺東港的臺車軌道,野田製糖所連接臺東港的鐵道也因市街發展而遷往卑南大溪旁,大約在今日馬亨亨大道西側(應是四維路)的位置。

海岸站.jpg

臺東海岸站及其周邊的設施

光復路_臺東市街圖.jpg

臺東驛連接海岸站的路線及海岸站周邊的設施/資料來源:1931臺東市街圖

光復路_衛星影像圖.jpg

鐵花路轉光復路至臨海路即為通往海岸站的鐵道路線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臺東海岸線舊鐵道遺跡(往海邊方向拍攝)2024/04/10張增盈拍攝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臺東海岸線舊鐵道遺跡(由海邊往臺東舊站方向拍攝)2024/04/10張增盈拍攝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上圖花朵的位置是目前仍存在的舊海岸線鐵道位置

中正路_臺東市街圖.jpg

海岸站通往馬蘭糖廠導致鐵路接近更生路時做了轉向

中正路_衛星影像圖.jpg

目前圖上中正路改向的部分即是受鐵道影響的路段

臺東氣象站】

       臺東位處颱風侵臺行進路線的迎風面,在大正及昭和年間都有紀錄因颱風造成臺東市街嚴重毀損。明治29年(1896)年後,日本人在全台各地陸陸續續興建了七處測候所,臺東測候所在明治34年(1901)設立在今日大同路106號處。目前靠近精誠路的琉球松,如下圖,為日治時期所植。

臺東氣象站.JPG

在日治時期臺東測候所舊風力塔前測興建的仿日式外觀的新風力塔(1953年建),後經過多次整修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日治時期臺東測候所的風力塔舊塔(左)、右側是1953年新建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風力塔興建說明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辦公室興建沿革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2016年完工的辦公廳舍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紀錄日治時期仍留存的琉球松歷史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1931年台東市街圖局部(資料來源:東京輿信交通支局)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日治時期原郵便局長官舍位置

2022.11.23經過時這個房舍已被剷平成為郵局的停車場,本張照片正式成為遺照

 

 

    【臺東郵便局

       臺灣二等郵便局之一,辦理一般郵便電信業務,外有特設無線,處理沿岸航路船的通信及聯絡,非常方便,位置在今大同路郵局總局。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臺東郵便局位在今電信局處

 

臺東郵局總局.JPG

今大同路郵局總局日治為遞信部及技術官駐在所

    【錦座遺址】

      臺東為鄉村社會的發展,娛樂日益重要,不能忽視。後曾為金谷旅社,是當時臺東街上最大的餐廳。位置在今大同路福建路口郵局對面全家便利商店。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錦座的位置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錦座的位置,現全家房屋右側可看到日式房屋常見的木板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錦座的位置右側過去為本願寺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今福建路小李子麵店日治為當舖所在

    【1932年臺灣銀行支店】

       創設於大正3年(1914)4月,原為出張所,昭和3年(1928)升格為支店,對象以臺東開拓及製糖會社為主,位置在臺東市大同路農民銀行(今土地銀行)斜對面。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臺東市大同路農民銀行(今土地銀行)對面停車場日治為台銀支店所在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第一銀行日治為警察官舍所在

 

    【東和外科】

     日治時期為太和電影院,除了此處外還有新興戲院、臺東劇場(臺東最早戲院)等,此地在日治時期曾為消防組及街役場所在。是第一代臺東神社表參道的入口,大正元年(1912)興建臺東神社,因無建設公園,神社扮演著公園的功能。後於1930年遷建於鯉魚山,即今日的忠烈祠處。

臺東東和外科.JPG

東和外科

    【臺東街役場】
      即今臺東市公所,創設於明治30年(1898),原為臺東廳卑南辦務署下第一廳,明治38年改稱卑南區,大正8年(1919)再改稱為臺東區,第二年改稱為臺東街,為臺東廳下最早實施自治的街庄,當時的位置在今臺東市中華路尤憲明醫院處。

    【臺東消防組】

     最早設於明治39年(1906),當時為民間組織,大正11年(1922)九月改組為公設,後來添加消防車。消防組後成太和戲院、和平戲院。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東和外科往後延伸為第一代神社位置,今中華路尤憲明診所側日治為消防組及街役場所在

    【臺北地方法院臺東出張所】

      大正元年(1912)8月1日設,原為臺北地方法院宜蘭出張所臺東登記所,大正8年(1919)改為出張所,現址在臺東市大同路、安慶街口。

臺東大同路.JPG

臺東市大同路往縣政府,右前方為公會堂位置,右後方臺北地方法院臺東出張所位置(日治為廳前通)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臺東市大同路仍留存的日式建築

    【公會堂】

     類似目前的活動中心,可供市民休閒,並有圖書館,昭和10年改為臺東街役場的辦公廳舍。

    【舊臺東神社遺址】

       舊臺東神社由今東和外科往中正路、光明路口延伸,建於臺東縣衛生局舊址,目前改建為中正喜悅大樓。大正元年(1912)興建臺東神社,因無建設公園,神社扮演著公園的功能。

       後於1930年遷建於鯉魚山,即今日的忠烈祠處神社設施有本殿、拜殿、手水舍、社務所、第一鳥居、第二鳥居、部分石燈籠為舊有的,神社右前方有一警察忠魂碑。 臺東縣為紀念胡適 1952年 的蒞臨,將火車站前的光復路改為鐵花路。以後並將鯉魚山忠烈祠日人遺留的忠魂碑,改建為「清臺東直隸州州官胡鐵花紀念碑」,1964年重建,1973年重修。(資料來源:開放博物館)

舊臺東神社遺址.JPG

    舊臺東神社位置

【武德殿】

     日治時期臺東廳的警務課長(相當現在的警察局長)赤城佐太郎為了發展武道精神,蓋了這間全臺第一的武道館----「武德殿」,為警方的柔道、劍道場,全館使用櫸木建造,為全臺唯一的櫸木道場,接合處不用鐵釘全是榫接,昭和3年(1928)完工 總工程費用約為15000圓 , 在當時日治時期的臺灣可以被稱之為全島第一、甚至全日本第一之武德殿。 民國35年(1946年)時改為省立臺東鄉土館,之後再於民國44年(1955年)改為臺東社教館(民國70年拆除)聽說拆除後的木料由日本人全數收購回日本復建(待查證)。 民國97年(2008年)3月7日 名為國立生活美學館。(註1)(資料來源:《臺東耆老口述歷史篇》,國家文化記憶庫)

 

臺東生活美學館.JPG

生活美學館

  【臺東縣政府】

        臺東廳即今臺東縣政府位址,已拆掉重建,本建築在大正11年(1922)7月31落成啟用,建坪635坪。第一次市街改正階段,臺東廳舍前方為商業集中區,廳舍後方則規劃為官廳人員的宿舍,今日中正路、光明路及中華路一段376巷、中正路251巷所位在的街廓。

臺東縣政府.JPG

臺東縣政府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臺東縣政府對面過去臺灣銀行的位置,日治為庶務官舍

    【臺東醫院】

      設於明治29年(1896),有58個病床,大門原在更生路及中山路口,二戰被毀,民國36改建,54至現址。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現在中山路與更生路口日治時為臺東醫院所在

 

 

衛服部臺東醫院.JPG

衛福部臺東醫院

 

臺東公學校

       今臺東縣政府旁,1905-04-01設立蕃人子弟就學之公學校,包括由臺東國語傳習所及其分教場改設的臺東 、馬蘭、卑南、太麻里、知本等公學校,和臺東公學校成廣澳分校,以及新設的蔴荖漏、呂家和巴塱衛公學校 。臺東公學校位在卑南街。原住民讀「蕃童教育所」(後來改稱「馬蘭公學校」,今之新生國小),修業年限四年,成績優秀的再轉到「公學校」讀兩年。

  一、二、三年級的功課是,國語(日語)、算數、美術、體操和音樂。低年級的音樂叫「唱歌」,只教唱一些童謠,到了四年級以上才教音樂,教唱名曲。四年級以上,加上理科(自然)、歷史和地理,歷史只讀到臺灣和日本的部分,地理也是。

女生還要學裁縫,四年級用針縫,五、六年級學打毛線、做衣服。五、六年級的學生,分為商業組和農業組,農業組教農業基本,常識和耕作方法,女生一律參加商業組,要學算盤。六年級時,要升學的參加「受驗組」,由老師義務補習。

 

臺東公學校是光復初期師院附小的總校區,後成批發市場,農業試驗所位於今東大附小、市公所對面的大片土地,農試所往馬蘭方向,大多是田地,已是郊外。(資料來源:《臺東耆老口述歷史篇》)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照片右前方的區塊為臺東公學校的位置

臺東公學校.jpg

臺東公學校

臺東公學校(臺東卑南街) 。典藏者: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數位物件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台灣(CC BY-NC 3.0 TW)。發佈於《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933954a7f83911edb64ab09778402a18#5502](2020/11/29瀏覽)。

 

1930台東街_火車站附近.jpg

1930年的臺東街市街圖,可以看到公學校、小學校的位置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台東公學校對面日治時為支廳長官舍,從照片中間可看到日式建築

 

臺東尋常小學校

     今臺東市中央市場一帶,創立於明治42年(1909),這是日本人專屬的小學。後來改為台東中學的校地,在現中央市場到文化街一帶,當時中山路與光明路間未打通。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依照當時的社會情況,分別設有小學校、公學校、蕃人公學校與蕃童教育所,適用不同的法令。

      臺東尋常高等小學校之前身為設置明治38年(1905)的宜蘭小學校臺東分班,由臺東公學校教師中具有小學校教師資格者兼任班教師。明治42年(1909)4月1日,廢止臺東公學校的派遣教師,設立臺東尋常高等小學校(小學校分為六年制的尋常小學校以及兩年制的高等小學校,前者為義務教務,後者則非。)。1930年代在學學生約有360餘人,可謂當時臺東廳下人數、規模第一的小學校。

 

      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以官費在臺東直隸州所設立的「義學」。日本於明治30年(西元1897年)9月設立「臺東國語傳習所」,明治38年(1905年)4月1日改制為臺東公學校,與臺東廳內的卑南、大武、知本、呂家、大麻里公學校同為廳下最古老的初等教育機構。1930年代,當時的在校生約為600名左右,主要就讀學生為漢人子弟,為廳內人數最多之學校。

 

     昭和16年(1941年)依據日臺共學政策「國民教育令」,將初等教育機構(小學校、蕃人公學校與公學校)全數改為國民學校,臺東小學校改為臺東國民學校,臺東公學校為不與臺東小學校校名衝突,更名為臺東廳臺東寶國民學校民國36年(1947年)8月臺東國民學校設施為臺東寶國民學校改制之臺東縣立文化國民學校接收,並配合臺東師範學校師資培育任務的需要,改隸為「臺灣省立臺東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由於臺東師院轉型為臺東大學,小學亦更名為「國立臺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東大附小校史

 

 

臺東尋常高等小學校-開放博物館.jpg

臺東尋常高等小學校/臺東尋常高等小學校 。典藏者: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數位物件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台灣(CC BY-NC 3.0 TW)。發佈於《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09a61c293c9f5476ed937869c015723#5326](2023/04/16瀏覽)。

臺東市中央市場.JPG

今中山路中央市場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臺東尋常高等小學校位置

    【臺東驛】

       大正14年(1925)花東鐵路全線通車,昭和7年(1932)臺東車站改建完工。當時平均日乘客量二百人。

臺東至里(今關山鎮)43公里的鐵路為臺東製糖會社的私設鐵路,於大正8(1919) 底通車。但璞石閣至里間尚靠手押軌道保持聯絡。大正9(1920)在交通系統一元化的政策下,此段鐵路被收買改為官營。昭和元年(1926)完成總長171.8公里的臺東線鐵路,327日在璞石閣舉行全線通車典禮。但是到了1930年代就發生滯貨的窘境。究其原因為為求快速及節約經費,除了臺東至里間向臺東開拓株式會社收購,其他的結構物也都是使用輕便鐵路的結構物,而非第一期工程適合36吋軌距的結構物。(6)臺東線原包括了花蓮海岸線及臺東海岸線,臺東海岸站設立於昭和4(1929)四月,扮演接駁臺東港與鐵道運輸的機能。

       大正11(1922)設臺東驛,同年四月木造的車站竣工,成為臺東市街的新地標。昭和7(1932) 臺東驛改建完成,由鋼筋混凝土建造,大門邊鑲成白色圓圈,顯然有運用在地意象。

 

日治時期的寶桑:從寶桑、卑南到臺東

日式臺東舊火車站早已不復見,舊的建築又被遮蔽

 

舊臺東火車站.JPG

臺東舊火車站右側還保留日式建築

舊臺東火車站前中山路.JPG

火車站前中山路(日治為驛前通)

   【寶町藝文中心】

    位在中山路與寶桑路口處,昭和11年(1936)所興建的職務宿舍,共有6間日式木造建築。

寶町藝文中心日式建築左側.JPG

寶町藝文中心日式建築

寶町藝文中心日式建築.JPG

寶町藝文中心

 

註1:《臺東耆老口述歷史篇》

註2:林玉茹,戰爭、邊陲與殖民產業: 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投資事業的佈局。

2020.11.29.增修

2021.05.08二修

2022.11.26三修
2023.04.16 再修
2024.04.10增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bert chang 的頭像
    albert chang

    the viewpoint of albert

    albert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