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係指花蓮、臺東地區,因位處中央山脈以東,在過往荷西、明鄭時期,後山均為原住民的居住地,清領前期一府三縣時期(臺灣府及臺灣、鳳山、諸羅三縣,康熙23-61年,西元1684-1722年)僅卑南覓(今臺東市)有點狀的開發。
1637年荷蘭人第一次從安平搭乘戎克船到卑南覓來探金。同年4月,上席商務員Cornelis van Zaenen因天候惡劣及強勁的黑潮靠不了岸。之後,改走琅嶠到卑南覓的陸路。清末經常碇泊在卑南的戎克船約有三至四艘。
過去卑南港(臺東港)的位置
海濱公園的萬善祠為過去港口「靜洋港」所在
清同治13年,南路理番同知袁聞柝從大陸搭船到卑南就職時,將隨行恭奉的一尊觀世音菩薩搭一小廟奉祀,後被強烈颱風吹倒,經大陸遷臺張之遠、陳貴章等發起創建,於光緒25年竣工,始號「海山寺」。( 資料來源:蔣人達(2010),臺東海山寺,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
海山寺
從卑南港舊址望向海山寺(並無大規模開發繁榮的景象)
光緒十四年六月「大庄事件」,花東抗苛稅民眾焚燬卑南廳署,圍攻張兆連統領之鎮海後軍中營,水源被切斷,張統領緊急派兵掘井,焚香祝禱聖母佑助,果然挖到湧泉,再獲清廷馳援,終於敉平事變。十五年,張兆連為報答聖恩,倡議建廟,率先捐銀並發起各界募捐,於次年春在現臺東市和平街之東禪寺址破土開工,十七年三月落成,獲光緒皇帝御賜「靈昭誠佑」匾額。民國十九年強烈地震引起龜裂,遂有遷建之議。由善士吳金先生(臺東第一位女醫師吳喜泉之父)捐出現址一千六百餘坪土地,並由地方聞人林捨、陳冬路、賴金木、張宜春、林江寧等人,向全省各地信徒籌募經費,歷時三年,於民國二十二年落成。
昭忠祠裡的文武兩將軍,都是開拓臺東有功的先賢,正中央是開山撫番殉難軍民的神位,左邊的文將軍是清代臺東第一位地方官袁聞柝,右邊的武將軍是興建天后宮的鎮海後軍統領張兆連。
資料來源:吳當(2015),臺東寶桑寶桑巷弄好生活,臺東縣政府。
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胡傳(字鐵花)奉命至臺東接任臺東直隸知州,,於五月十七日自臺南乘轎啟程,經八日之行程,於二十四日抵達臺東,宿於天后宮等候交接。據其日記所載,他在天后宮共宿了六日,當時廟內客房狹窄而潮濕,廟中住持共養了八隻狗,七隻猴子及六隻雞,每日與禽獸為伍,終日嘈雜之聲,令他十分無奈。
資料來源:臺東縣政府網站。
東禪寺,舊天后宮的位置
天后宮外觀
天后宮主殿
天后宮主殿匾額
昭忠祠
靈泉石
張兆連挖得水井處約在今第一銀行後方,有一石頭稱作「靈泉石」,現在天后宮的昭忠祠內供奉。
靈泉井碑簡介
✪清朝逐漸南移發展的寶桑市街
市街 |
地點 |
說明 |
清咸豐年間的寶桑庄 |
卑南大溪右岸出海口附近岸,約在今海濱 公園一帶
|
臺東縱谷南半部主要的貨物集散中心,也是移民與商販前往縱谷平原或是海岸沿線各庄社的休憩補給站 |
今日的寶桑 |
指四維路、中正路之間,中華路以東至海岸的地區 |
日治時期臺東街漢人主要居住地區。為臺東市最早的聚落形成和市街所在,也是目前面臨衰退的老舊街區 |
新興街 |
約在今天后宮附近(草厝街,今仁愛路)一帶至中正路之間,老一輩的臺東人指稱中正路為新街 |
1.商家集中之處 2.寶桑庄因近海,易遭水患,居民漸往南移,加上大庄事件居民死傷慘重,南移至「鎮海後軍中營」營署附近者更眾,新興街逐漸形成 |
馬蘭坳街 |
鯉魚山東南側及臺東火車站舊站附近 |
1.因近阿美族的馬蘭社而得名 2.開山撫番後成為官署(安撫軍營署)、營房所在 |
資料來源:東臺灣研究會,話說寶桑-臺東舊街發展與變遷
張增盈整理
天后宮前仁愛街,舊稱草厝街或新街
✐光緒5年的卑南廳署/位在馬蘭坳街,今正氣路臺電營業處
臺灣電力公司
✐光緒10年鎮海後軍中營營署位在今臺銀臺東分行宿舍區(約在今中華路與廣東路、大同路與中正路之間)
大同路及中華路間鎮海後軍中營營署的位置
馬蘭坳街
臺東平原原居住著卑南和阿美兩族,據陳英所著的《臺東誌》記載:「道光以前,卑南生蕃甚眾...,阿眉(即阿美族)常與卑南相鬥,阿眉屢敗...,阿眉因之生畏...,居住卑南側後,其地名曰窩碗,狹小之至,凡卑南耕田種土,阿眉代為出力...,阿眉因窩碗地隘,求卑南王借助海邊一帶(今鯉魚山東南側) ...」。此即馬蘭坳街。
安倍明義指出光緒12-13年(西元1886-87)左右,因地勢低窪,惡疾流行馬蘭社才遷離馬蘭坳。
安撫軍營署
開山撫番後設置的官署(安撫軍營署)其營舍約在鯉魚山東南側及臺東火車站舊站附近,即今肯德基附近。
1898明治版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和現在地圖套疊
資料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張增盈整理
由上圖可以看出,清末臺東市區的聚落,由文化街有一條經東商直通馬蘭社的道路。
2020.11.11增修
2020.11.18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