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催促孩子成長時,孩子會照單全收嗎?
       孩子逐漸長大,主體意識逐漸成熟時,父母–孩子間常會陷入情緒勒索的拉扯窘境中。荒野保護協會的宗旨為「⋯⋯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讓我們及後代子孫從刻意保留下來的臺灣荒野中,探知自然的奧妙,領悟生命的意義。」親子團的教育到了奔鹿(小六至國二)階段,會透過小隊的形式鼓勵青少年運用過去所累積的知能基礎,依照個人興趣去發展,進行不同生態棲地的深入探索、討論、彙集與分享,並能以小隊為單位發表其觀察成果。而為了讓全國的親子團有交流的機會,自2015年開始辦理了第一屆環境行動論壇,目前(2019年)已辦了五屆,目的在「建構一個跨組織、跨國界『環境守護行動』經驗交流平台,以交流不同的創意想法、執行方式、過程與成果,逐步擴展視野和國內及國際相關團體進行互動,展現『全球觀點、在地行動』的視野與動能。」。
2nd青少年行動論壇.jpg
第二屆環境行動論壇的工作人員
 
     當大家看到許多親子團的孩子條理清晰、泰然自若,甚至能用流利的英文發表環境行動方案執行的成果時,多少家長不會羨慕,不會深深企盼自己的孩子也能站上舞臺發光發熱?這個問題在2018年辦理了第四屆環境行動論壇後,第五、六屆親子團總團長巒大杉訪問孩子的內容中即可明瞭「奔鹿導引員太LOW不會指導環境行動計劃,只願意陪登山、騎單車、壯遊。翔鷹行動指導員自己不會作環境行動方案,不敢指導翔鷹,還勸翔鷹放棄。指導人(大人)情緒比我們小孩還激動。」
      大家要深深體悟「言教不如身教」的硬道理,但是有決心,沒方法、沒能力怎麼辦?總不可能再回大學念環境相關的科系吧!這裡提供一些我在今年(2019)南區翔鷹基訓所作的方式,在第一階段行前作業,「請針對別人已經做的環境守護方案(非荒野夥伴所做的,越有創意越好),以心智圖整理其架構。」。目的就是希望透過觀摩、學習,並跳脫同溫層來增加一些解決問題的創意想法,大人如果能學會心智圖,也就有能力教給小孩。這樣就能清楚彙整出好幾件環境守護的真實案例,此即「連線學習」的功效。當孩子還不太有概念如何發想環境行動方案時,這個方法也是可以訓練孩子搜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做發想的簡單途徑。
      第二階段的行前作業則是,「請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環境行動論壇的計畫類別,每位學員找出一個有興趣的主題,搜尋網路的文章、報導、影片或雜誌、專書等,將這些參考資料整理出來,並將自己的創意發想及未來的做法、預期的效益等以心智圖整理,並寫成計畫書。在二階的第一天和不同鷹群及不同團次的夥伴至少三位分享,並取得其建議(優點、疑問與可以更好的地方)。」。有了第一階段的觀摩、學習之後,孩子的眼界打開了,也知道別人如何發想?在執行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如何解決?第二階段則開始收斂、聚焦在實際符合荒野保護協會的做法,未來如果做得不錯,孩子也有意願,就能把握機會、站上舞臺來分享其想法與做法,做更多的推廣來影響更多的人。
      影響現今臺灣教育的「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所倡導,他在1999年又增加了第八項智能「自然智能」(naturalistic),即對自然物體的敏感力,如植物和動物等,能使用感官做細微的區別。這和荒野保護協會的家長深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不謀而和,我們不以說教,反而是以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能打開五官,深刻體驗大自然的美,進而能接受大地的四時變化,悠游於天地間。
      荒野保護協會在奔鹿及翔鷹階段推廣的環境行動方案,又與芬蘭在2016年新課綱上路之後,希望一到九年級的學生每年都要至少做一個「現象跨域學習」專案(Phenomenon-Based_Learning, PBL),理念是一致的。已經上路的108課綱,也是希望擺脫「背多分」的教育窘境,學生或許是知識的巨人,但生活上卻是侏儒,知識無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從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也不是靠單一學科知識所能解決,需要有跨科的合作,老師們如何捐棄學科的本位主義,學生才能真正得到活學活用的知識,同時,也不用再怕課永遠趕不完,因為,當學生的好奇心一但被激發時,就會主動去尋找知識。一如歐陽立中老師在他的著作《漂移的起跑線》所說,當他在多場演講詢問聽眾是否知道王家衛所拍攝的《一代宗師》中提到習武之人有哪三個階段?只有一位教授能清楚回答出「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您猜是因為她博學多聞嗎?非也!是因為她查了google。沒錯,當我們激發出孩子的好奇心,並讓孩子相信自己有改變世界的能力時,他就會不斷地應用資源主動地學習。同時,這也是AI時代老師不會被取代的利基。
        2015 年 9 月 25 日,聯合國成立 70 週年之際,世界領袖們齊聚聯合國紐約總部,舉行「聯合國發展高峰會」,基於千禧年發展目標未能達成的部份,發佈了《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年永續發展方針》,規畫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及 169 項追蹤指標,作為未來 15 年內(2030 年以前),成員國跨國合作的指導原則。這份方針同時兼顧了「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三大面向。這17項永續發展目標如下:1.終結貧窮、2.終結飢餓、3.健全生活品質、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潔淨水資源、7.人人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良好工作及經濟成長、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13.氣候變遷對策、14.海洋生態、15.陸域生態、16.公平、正義與和平、17.全球夥伴關係。
      目前的校園要從考試領導教學的氛圍中轉變還需要一段歷程,但是108課綱已經上路,有些課程已經改為活學活用的專案課程,如果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來做環境行動方案,不僅對我們的環境有益,也因為有了這樣的讓世界更美好的發想、搜集資料、付諸行動、不畏困難、修正、再行動的訓練經驗。在學校做專題發表時,將能較輕易進入狀況,甚至能提供同儕更深入與專業的想法,提升自信。既然有這麼多好處,您還等什麼?快點加入環境守護的行列,做一位言行合一的父母,將能更優雅的教養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bert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