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老師,你這次期中考的題目,課文內容沒有提到,是不是要送分。」

      事實上,這個題目是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時事。

     關於上述的問題,仍然出現在目前的教育現場。課本寫出來的內容,已經是過去的內容,大家還以課本沒出現的內容不能考,學生只是熟練有限的教科書內容,並不斷地做相關題目,達到熟練的效果。有學者研究指出,這是過去工業革命時代,老闆想要訓練出一批只會聽話而且文書能力極佳的工人。難怪,有世界教育部部長之稱的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宣稱學校會抹殺創意,他寫了幾本書希望能讓每個人都能了解自己的天賦,並讓天賦自由,否則,到了大學沒有父母及師長隨時的叮嚀,真的會“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 的戲稱)。IMG_0674.JPG

      這學期有機會到體制外的學校兼課,和另外兩位老師合作讓高二選修社會科的學生針對人類目前面臨的十大議題,選擇想要研究的主題,期末要做TED的演講,11/14則做期中發表,看到學生認真投入,一次比一次進步真的令我好生感動,有許多沒課的老師還主動來聽,或帶學生來觀摩,甚至有選修其他組的學生想要在期末和大家一起發表。

     要針對一項主題,深入研究才能對大家發表,這需要閱讀、思考、統整、邏輯推演、投影片製作、口語表達等能力。如此,不但能擺脫片段式的記憶,而能有整體的思維,從中更能達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一如杜克大學普萊特工程學院(Prat School of Engineering)維克.華得瓦(Vivek Wadhwa)教授所說:「促使人們成功的因素,是動機、動力、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以及付出多少努力。」相信這群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後,更能清楚喜歡的研究範疇,大學也能選擇較適合自己性向的科系就讀,減少許多磨合。IMG_0671.JPG

       無獨有偶的在2016-05-24天下雜誌第598期的〈教育強國 芬蘭啟動新教改〉報導中指出,芬蘭未來的課程將會導入「主題式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讓學生探索真實世界的各種現象,思考因應社會挑戰的可行辦法,從中學到從容面對二十一世紀的重要能力。所有的中小學學生,每年至少要挑選一個主題或現象,進行跨領域的專題學習。例如,研究「歐盟」的主題,就會涉及經濟、歷史、語言、地理等多個學科。同樣,「氣候變遷」、「芬蘭獨立一百年」,也都是跨學科的專題。

       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從做中學(Lerning by doing),不僅學習是多元的,同時也會有較多樂趣及成長,上課幾乎沒有打瞌睡的機會,這和傳統學校的學習是完全不同的風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bert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