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棟日本人蓋的建築,歷經了海風的吹蝕,歲月的洗禮,更嚴重的是2014年七月23日凌晨12點10分在臺東長濱登陸的麥德姆颱風讓房屋大為毀壞,至今每逢大雨則漏雨不斷。面對這樣的建築,臺東新港教會選擇向文化部申請經費將其保留下來。
眺港二手書店
歷史建築
據文化部地方文化館網站的記載(註1)菅宮勝太郎日本莰城縣人,民國前4年來臺後先在屏東擔任巡查(警員),民國11年櫂升為臺東廳新港支廰長,任內最大的貢獻就是協助新港建港的完成與對外交通的改善。民國21年已經做了三任十一年的新港支廰長照規定要調往他處服務、但菅宮勝太郎早已把新港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寧願辭官也不願離開。民國32年在擔任新港庄長任內因病過世。

建築形式介紹
根據館內的記載,菅宮勝太郎在1932年興建本棟建築,是典型的日式木造建築,屋頂的建築工法屬於西式屋架,是目前成功鎮碩果僅存的二層樓日式家屋。且屋架上仍留有當時興建時的棟札。棟札為日本建築的習俗,以一片長形木板,上以墨字書寫建築年代及奉祀的神明。
高安醫院招牌
陳列高醫師所使用的醫療設備
1946年,高端立醫師從高雄岡山的醫院,來到臺東行醫,購買這棟房舍並整建為「高安醫院」。高醫師對木造外觀並未做太多地修整,僅翻修屋頂,但屋內的格局有些微改變,亦增加了新的裝潢。後來高家在老屋旁增建L型水泥建築與木造本體連結,並將醫院遷至水泥建築。2018年9月16日筆者拜訪時,劉炳熹牧師很熱心地為我們介紹教會的點點滴滴。目前,眺港二手書店屬於教會所有,當地耆老的就醫記憶皆在水泥建築中,過去也成為背包客棧。而新港長老教會和臺東市新生路底的長老教會是唯二由瑞士的天主教白冷會修士傅義先生(Julius Felder)所設計。教會旁經常被充當耶誕樹的是僅生長在蘭嶼珊瑚礁岩上的蘭嶼羅漢松。
傅義修士所設計的教堂
東海岸臺11號省道石雨傘遊憩區旁有一「東台灣設教百年紀念碑」,訴說著長老教會和臺東的淵源,1877年(一百四十年前)西拉雅族分別由海陸和陸路向東遷徙,其中屏東里港一支經海路,從臺東縣成功鎮附近的石雨傘海灘登陸。而巴克禮、甘為霖、涂為霖和後來的宋忠堅英籍牧師,都曾搭船從石雨傘上岸,再翻山越嶺來到後山視察教會,訪問信徒。 (註2)
劉炳熹牧師說整建後,將保留外觀,裡面將有更多的公共空間,除了和晃晃二手書店合作的二手書店經營外,將逐漸轉小為在宅醫療體系的一環。
如果您想進一步了解這一段歷史,歡迎和新港長老教會預約導覽,大約花三個小時騎著腳踏車可以從新港漁港到比西里岸悠遊於這趟歷史之旅中。
參訪資訊
新港長老教會住址:臺東縣成功鎮中山東路55號,電話:089-851074
註1:文化部地方文化館網站http://superspace.moc.gov.tw/hall/news_page.aspx?oid=cd078ce9-615b-4e37-bfce-27928aae2285
註2:老邱(2017)著,一塊石碑,看傳教士的冒險精神!,串樓口網站,http://translocal.asia/index.php?m=Article&a=show&id=729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