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中寫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爾斯泰寫的是婚姻與家庭的關係,放在自律與手機上,或許我們可以改寫成「能自律的人都是相似的,不能自律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從以前到現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流行事物,讓大家廢寢忘食。比如武俠小說、瓊瑤小說、寵物電子雞、漫畫、電動玩具等。父母和師長不是也將之視為洪水猛獸嗎?
      沒錯,智慧型手機真是太方便了,有趣的影片、訊息在其中,遇到不會的問題,上網詢問谷歌大神即可獲得解答,更是遊戲機、社群交往的利器⋯⋯。少了手機,沒有訊息的干擾,真的可以更專心完成工作,大人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學生的成績更可以大幅度提升。天下雜誌2015年報導,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研究指出,禁止使用手機的學校,學生成績提升6.4%。在學習成績低於一般水平的成績身上,效果更加顯著,平均成績升高了14%。
     
你相信強制收手機,孩子能學會自主嗎?
 
 
      孩子長大了,自律就會提升嗎?
      藍偉瑩在《教育,我相信你》一書提到:「教育,從信任開始;當父母信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當老師信任學生一定學得會;當社會上每一個大人都信任教育的力量;當政策能贏得人民的信任;教育,就能為孩子開創未來。」
      孩子一進入學校,就要將手機收起來,一如前面報導所說,成效斐然。但是,孩子不被信任,也可能因為孩子沒配合,而被老師懷疑,師生關係更加脆弱,陷入貓捉老鼠的不信任迴圈中,師生都痛苦,孩子也長不大。
        猶記得高中三年級時,學校實施考試榮譽制度,由學生自行申請,不用監考老師,考試時間一到,由班長到教務處拿考卷,考試結束後,班長拿回教務處,也不見同學作弊。我們都喜歡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如果,以班上為單位申請自主管理手機,當有兩次發現同學違規在不洽當的時間使用手機的話,再將手機放在手機櫃中,相信學生會覺得自己更被信任與重視,自我的期許與要求也會更高,同時,也會更快樂。這幾年,我都事先信任學生,當學生被我發現於上課使用手機時,我會請他們直接交到講桌,下課可以直接取回,我並不會囉唆,他們多半能了解老師是在協助他們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而不是找碴的麻煩製造者,通常都願意配合,同學也願意協助老師來提醒做不到的同學。
      有老師說,在國中都能收手機了,為什麼到了高中就不能收。其實,教書這麼多年
,我最怕遇到國中特別「認真」的老師,大小事情都要管,處罰又特別嚴重。這些孩子在國中時,因年紀尚小,無法反抗,到了高中對於一樣,會要求他們行為的老師,就本能地起反感,很難以道理溝通。
      過去十年,在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的經驗,讓我學會了要「相信孩子有改變世界的能力」,國三到高中以上的孩子更是一起共事的夥伴,對於夥伴要秉持著「愛、信任與支持」的信念。最近帶畢業的這一班,有老師覺得我沒有積極管理班上事務,還跟我說要幫我處理;更有學生,要我跟他們以前國中的老師一樣管嚴格一點。我都以信任他們的心情來跟他們溝通,並不會因他們沒有適切的行為而勃然大怒,這樣沏了兩年的一壺好茶,才有回甘的滋味。
      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在《動機,單純的力量》中引述了迪西(Edward Deci)在卡內基美隆大學所做的研究,請兩組學生完成有相當難度的益智遊戲。第一天,兩組都沒有因為解題而得到獎勵。但在第二天,迪西告訴其中一組,每完成一題就可以得到一塊錢。第三天,他告訴前一天有獎金的哪一組,錢用完了,所以這天解開題目也不會得到獎金。
      在這三天裡,從沒拿到錢的那一組,愈來愈投入解題過程,因為他們覺得有趣,而且每一天解題速度都會再快一些。相反的,第二天得到報酬的那組,因為想賺更多錢,所以更努力解題,速度更快。但在第三天,這些人大都把題目擺在一邊,他們解題的工夫不光比前一天差,投入程度也比上第一天。
      愛德華.迪西和理查.萊恩(Richard Ryan)指出「如果課堂氣氛能提高學生自主性、勝任感和自我連結的感受,那麼不只能培養更強的內在動機,學生也更願意投入那些趣味性不高的學業與學習。
      之前,家長熬不過孩子的要求,買摩托車給孩子,卻要求學校制定校規,不要讓學生騎摩托車到校。現在,家長買智慧型手機給孩子,又希望學校將學生的手機收起來。教育不是只有在學校發生,家庭和社會都有共同的責任。
      信任孩子,孩子才能長出自信,也才願意接受艱難的挑戰並堅持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bert chang 的頭像
    albert chang

    the viewpoint of albert

    albert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