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您說爬玉山的人多嗎?我說如過江之鯽。
        您說爬玉山的都是年輕人嗎?我說小至國中年紀,大至七、八十歲。  
        這麼多人爬玉山,但是,每個人的想法和體會是不同的。
        
        學的是地理,很想到世界各地看看,想爬玉山,倒也不是因為那是臺灣人必做的三件大事之一,而是想看看那匍匐狀的玉山圓柏、體會近四千公尺的遼闊視野及稀薄空氣⋯⋯
        年近知天命的當口,還真的想獲得智慧「接受不能改變的一切」、「繼續有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一切」,此時,借助爬山的過程,正好可以好好的體會及參悟,在一切因緣俱足下,和兒子及之前同事的協助下圓了這場夢。
       從臺東需要翻山越嶺才能抵達西部,包含吃飯時間就花了六、七個鐘頭才到下塌的東埔山莊,進入分配好的房間後,已有山友入眠中,隔天要早起攻頂,在海拔2,500公尺的山莊,我害怕會有高山症狀就不跟同行夥伴飲酒,期間,僅有我和兒子看著書,其他人不是聊天就是滑手機,另一位夥伴看著我們看書,也從背包裡拿出他帶來的書本。
      未如預期地難以入眠,十點腦袋一碰到枕頭沒多久,我就呼呼入睡,但到半夜三點因尿急下床後,就無法再好好入睡了。隔天,七點半,大夥出發前往第二個住宿點排雲山莊(海拔3,402公尺),爬升900公尺、總長8.5公里,越走空氣越稀薄,越走不快,途中和老同事,聊聊小孩的教育情形,辨識高山的植物、看到絕美景色時自然地停下腳步拍照,以掩飾腿酸、氣喘。本想這幾個月都有規律地運動且運動強度較之前高甚多,應能從容爬山,但同行的夥伴腿力、體力太好了,我始終殿後,心裡其實也不會太羨慕他們,因為,一直以來,我都了解自己的長處與局限,而都能以自己做得到的步伐努力至今。
       這次的高山嚮導帶領爬山的方式和我之前的經驗不同,我之前,每爬30分鐘會有一次小休息,一個小時後會有一次大休息,他怕我們休息後,就會懶得走,所以,步伐雖不會太快,但大約要走個兩小時後才會有大休息,和我的習慣及體能狀況不太相似,在離排雲山莊僅剩100公尺處我再也無法勉力而行,停下腳步、好好地喘完氣後才能再度邁開沉重的腳步前行,貼心地兒子始終在身旁陪伴著我。
        有夥伴覺得難得來一趟玉山,想同時攀登附近的山頭,在排雲山莊休息沒多久後,大雨滴滴答答地敲擊著屋頂,夥伴就放棄爬其他山頭的念頭,因太累,大夥都睡了三、四個鐘頭,我除了肩背痠痛外,太陽穴還發脹有著輕微地高山症狀。隔天一點就要起床攻頂,大家用完晚餐後,比平時都更早就寢,不知是需早起,還是下午睡太多,夥伴們大都無法深眠。
        兩點多,我被指定要走在嚮導後方,有別於剛起床的雙腿無力、全身軟綿綿,一邁開腳步後,腎上腺素開始釋放,因為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能一睹東亞巔峰的風采,海拔高度雖然更高,但步伐卻較昨日更為從容,怎奈空氣越加稀薄,蹲低再起時,會有一陣暈眩,須等待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繼續前行。雖在暗黑中徐行,心裡明白我們是走在陡峭懸崖邊,因信任嚮導及夥伴,內心並無絲毫地害怕。四點時,夥伴繼續挑戰玉山北峰,我則深知體力不夠,且晚上還要開六、七個鐘頭的車回家,所以,我並不遺憾無法多爬一個百岳,這天早上我是不用背背包的,兒子都幫我代勞了,因此,較為輕鬆,而當領隊要兒子留下來陪我時,我則將水壺及行動糧留下,讓年輕人能挑戰更多。感謝老同事俊良的陪伴,等待卅分鐘,身體直打冷顫,踩在碎石坡時緊拉著山壁的鏈鎖,始能平安地攀登而上,到達3,900公尺處,我的身體有明顯地感受處在不同的高度了,彷彿老天在提醒著我,如果想攀登人生的另一座大山時,需懷抱更謙卑、更虔誠的心,如太大意,很容易就順著碎石坡一路下滑。再穿越狹小的石縫後,映入眼簾的是玉山主峰石碑,當親自目睹此情此景時,內心有著滿滿地感動,可能是靠著地理為生的我,能在這把年紀親身踏上山頭;抑或是「看見臺灣」中齊柏林的心血紀錄臺灣的變化,臺灣人僅是短視近利地利用生養我們的環境;更或是馬彼得校長帶領的原聲合唱團的純淨童唱依然迴盪⋯⋯
登玉山20200702.JPG
 
        在這趟行程中,一直聽到有人直接由塔塔加單攻玉山主峰,來回約22公里,不知他們的心態如何?是時間不夠?抽不到山屋?還是⋯⋯。基於身體健康,其實在不同的海拔高度需要停留腳步,讓身體適應,十年才能磨出一把好劍,美好的事物也需要細細地品嚐才能領悟其韻味。古人曾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要有寬宏的胸襟、開闊的視野,是需要千錘百鍊才能獲得的。我想這是我下半生需要持續修習的功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bert chang 的頭像
    albert chang

    the viewpoint of albert

    albert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