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問在學校中誰是主體?父母關心的是什麼?老師們努力備課,安排各種學習活動的目的為何?

答案不言而諭,是「學生」,沒錯!但是在現行教育中,學生常常被忽略了。在高中求學階段,因為有著影響深遠的升學考試——學測,學生的一切行為都被限縮,不能玩好玩的手遊,到校手機就要自動放在「養機場」裏,在早上七點半至下午五點廿時的漫長學習之後,還要趕著去補習,回到家想要放鬆一下玩手機,因沒控制好時間,又會被父母指責,成為親子日日上演的衝突劇碼。

在荒野親子團裡為著陪伴小六以上的孩子,面對著自主性越來越高的孩子,我們開始閱讀西恩.柯維(Sean Covey)的《與青春有約:柯維給年輕人的生活藍圖》(註1)希望在手遊及好玩有趣的youtuber 等影片的強力吸引之下,孩子仍然能有自由選擇自己人生的決定權,能夠學會主動積極地當自己生命的真正主人。今年(2020年)我所服務的學校校長也想將7個習慣帶入我們學校,因而邀請我和其他四位高一的導師至臺北受訓,我終於得以較有系統的和我的學生分享7個習慣。

徒法不足以自行,光溝通觀念,學生不一定真的做得到,所以,之前,我已將7個習慣融入淨灘及自主學習中,上週六(11/14)的親師座談會,我讓他們主動和家長分享升上高中兩個月的生活及轉變,並指定一位幹部當總召。

 

IMG_3517.JPG

學生畫的歡迎圖片

1.學會領導與被領導:

除了和總召討論工作的分配及時間管理外,我還刻意請另一位比較有做事經驗,更積極主動的幹部不要介入太多,除了訓練當總召的幹部外,也讓學生了解到,我們在團體中不一定永遠都是當領導者,有時也要易地而處,當自己被領導時,雖然領導者的能力與經驗都不如自己時,應該如何自處?

 

2.在教育效能(effectiveness)比效率(efficiency)更重要:

誠所謂「欲速則不達」,這和臺語的「吃緊弄破碗」有異曲同工之效。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 Peter Drucker)也曾說過:「效率是把事情做對;效能是做對的事。」(Efficiency is doing the thing right. Effectiveness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親師座談會,我大可以自己來,甚至直接將工作分配好,也可以指派辦事能力較強的同學當總召,就不會在驗收時,光是排座位,我就等了30分鐘,這麼的「沒效率」!一如C同學跟家長分享的,在新生訓練時,我刻意不選幹部,一開始他覺得很混亂,但最後大家的表現還是很棒。之前,在淨灘前我讓同學推舉非幹部當總召,這次,找一位比較沒經驗的幹部當總召,其實,我是藉助這樣的機會讓學生有學習成長的機會。這位同學在親師座談會中跟家長分享,過去國中時,沒擔任幹部,不僅沒做事,還帶頭作亂,在幾次驗收時,同學和老師都很友善,也很有耐心地給予建議與協助,最後圓滿達成任務,我相信未來他會更勇於任事,也更有規劃與執行活動的能力。

 

3.讓每個孩子有不同成長的機會:

因為親師座談會由孩子當主角,讓學生不再認為自己是長不大的孩子,可以和家長與老師站在同一個高度看待事情。有同學要佈置教室,有人要接待家長引導至座位,有些要簡報高中的生活及未來的升學。這樣不僅要搜集資料、做成簡報,還要在這麼多人面前報告。除了克服恐懼外,因為要解說,所以,要真的懂內容。看著同學不斷地努力精益求精,在家長來之前的演練還常常卡住,一到正式報告,則能侃侃而談,事後有家長回饋他的孩子在國中時非常害羞,根本不可能上臺,上高中的轉變讓她很激動。

 

IMG_0068.JPG

相信孩子讓他們有成長的機會

4.學會為自己負責

由於親師座談會在週六,又接近期中考,有些同學要補習,應該也有些同學不想來,我都希望他們能親自跟我請假,以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在請學生當親師座談會時,我並沒有說明太多原因,頂多跟他們分享著我的想法,「父母會來參加親師座談會是因為誰?」,「我們已經上過7個習慣同學也願意當自己生命的主人,你們就能大方地跟老師及家長一起討論你們的學習狀態。」當天,在學生還在排練時,已有一些家長到了教室,我和他們聊天,當和總召的父母聊天時,他大方地走過來。我在活動後的引導反思中,稱讚他不僅規劃與執行能力進步很多,同時,也表現得落落大方,我如果是他的父親會以他為傲。

 

5.反思是蛻變成長的契機

因親師座談會前的沒效率,有學生每天回家就跟父母抱怨我。我在活動後以5W1H來針對活動進行的前中後過程設計了一些問題,讓他們來思考。除了希望他們以正向態度來看待親師座談會由他們當主角外,也讓他們反思自己在驗收前,做了什麼?是抱怨?還是積極協助總召?驗收的不完美,在座談會前,他們又做了什麼?最後,我問他們在此活動之後有怎樣的改變?未來如果還有機會參與規劃親師座談會時,將怎麼做以讓活動辦理地更好?

IMG_0069.JPG

以孩子為分享者吸引更多家長參與

 

之前,在荒野親子團中,我學到了要「相信孩子有改變世界的能力」,也因為陪伴孩子規劃自行車環島,看到孩子從跌跌撞撞中成長茁壯,讓我更有信心看待活動規劃前的「混亂」,因為我相信我在做對的事。














 

註1:2019年改版為《7個習慣決定未來:柯維給年輕人的成長藍圖》,作者為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之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bert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