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一陣子我抽空在每周一晚上接送兒子鈞鈞上鋼琴課的空檔寫書法,女兒晨晨看到幾次後表達也想跟著寫,但鈞鈞卻很排斥,還說他寫得很爛。怎麼會這樣呢?

      曾經到臺灣來學習教育的芬蘭,在幾年前的PISA測驗中展露頭角。弔詭的是臺灣也在這幾年大刀闊斧地進行教改,但越改越不知道要回頭,還是要繼續走下去?弄得好像父子騎驢般,今年即將推行的十二年國教,也讓大家喪失了信心,真的是"免試"嗎?學校的教育真的可以擺脫每天小考,讓學生樂在學習,還是越學越沒有信心?
      晨晨的直排輪是我教的,因為暸解她的個性,所以,我可以用她能接受的方式來鼓勵,她在愉快地氛圍中學會了,但幼稚園就主動要學直排輪的鈞鈞現在卻不願意溜,聊天之後,才知道之前的教練在教授的時候很嚴厲,鈞鈞逐漸地喪失了信心及學習的意願。
       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其實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最近流行的「可汗學院」、或是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都是以學習者為主體,針對學習狀態做進度的調整,而不是以一致地高標準要求學習者在同一個時間內都要達成目標,達不到者往往會被投以異樣的眼光,達不到滿分者也對自己喪失信心。這樣的學習怎麼會有樂趣?
      我不贊成「快樂學習」的論調,但一昧地考試,不透過討論引導來激發孩子的學習渴望,換來的當然只剩下「拒學」及虛應故事,多少學生上課不是發呆,就是在偷偷滑手機,如何改變這一切,是大家要嚴肅面對的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bert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